昆虫迷向防治苹果蠹蛾 试验报告
1、示范目的:
通过试验了解和掌握昆虫性迷向素防治苹果蠹蛾的登记用田间药效试验及药效评价。记录试验地果树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
2试验条件
2.1试验对象、作物
试验对象为苹果蠹蛾,试验作物为梨树,品种为锦丰梨、苹果梨,树龄为30年,生育期为座果期,种植密度为4*5米。
2.2 环境条件
在辽宁省彰武县哈尔套镇彭俭果园建立试验点1处。本试验点具有代表性,地势平坦、肥力均匀,耕作、株行距、非靶标病虫害防治措施一致,病虫草害发生一致。符合当地良好农业规范。且交通方便,便于管理和指导。
3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药剂
3.1.1 试验药剂
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苹果蠹蛾新型高剂量交配干扰释放器、苹果蠹蛾诱芯及粘胶诱捕器。
3.2 空白对照
设无药剂处理作为空白对照。
3.3 试验方法
试验设计:试验设置交配干扰处理区为20亩果园、对照区为20亩果园,处理区之间相隔450米。处理区和对照区都已经施药3次。
释放器设置密度,20亩果园10个(即每2亩1个)
释放器设置高度:在果树的树冠范围内1.5米高
释放器喷施时间:开始喷施时间为下午4点,每隔10分钟喷一次,结束时间为第二天早上6点,总计12小时。
释放器喷施方向:不同方向交叉设置。
监测诱捕器:分别在交配干扰区和对照区内分别设置苹果蠹蛾诱芯及配套诱捕器各6套 。其中交配干扰区的监测诱捕器主要放在交配干扰区的核心位置,对照区的监测诱捕器放于对照区中心地带。各诱捕器之间相距5米,诱芯每30天更换1次。
3.4试验时间
2017年6月17日
4 调查
4.1 防效调查
4.1.1调查方法
4.1.1.1诱捕器监测方法
试验区以中部为中心,对角线分布,间隔30米悬挂5个监测诱捕器,使用靶标害虫专用性引诱剂及配套诱捕器,分别监测试验小区、对照小区靶标害虫雄虫诱虫量。
4.1.1.2为害率调查
试验区以中部为中心,间隔50m,选择4个点,每个点标记2株果树作为调查树,每株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每个方位随机调查一定数量的果实,分别统计蛀果数。
5. 调查时间和次数
诱捕器监测自试验药剂处理后,每周检查1次诱蛾情况,直至试验结束,期间根据情况及时更换性诱剂及配套诱捕器。
6.试验结论
从数据看,防治效果,6月20日为50.00%;6月24日为25.00%,总体防效为71.43%。总体防效表现良好。6月20日、6月24日防效表现欠佳,究其原因今年我县雨季集中,6月15日至6月25日连续雨天,影响了苹果蠹蛾的危害活动。
二代迷向率为64.29%,总体迷向率为58.33%,表现尚可。原因是,试验时间为6月17日,第一代蛾峰已过,加上试验区又应用了其它防控措施,对该试验造成很大的影响。
昆虫性迷向防治苹果蠹蛾田间试验药剂区调查记录表
试验设置 | 调查树 | 调查果数 | 6月20日调查 | 6月24日调查 | 8月27日调查 | ||||||
蛀梢数 | 蛀果数 | 防效(%) | 蛀梢数 | 蛀果数 | 防效(%) | 蛀梢数 | 蛀果数 | 防效(%) | |||
新型高剂量交配干扰释放器 + 苹果蠹蛾诱捕器 | ① | 20 | 1 | 50 | 1 | 25 | 1 | 71.43 | |||
② | 20 | 0 | 1 | 0 | |||||||
③ | 20 | 2 | 0 | 1 | |||||||
④ | 20 | 0 | 0 | 0 | |||||||
⑤ | 20 | 0 | 0 | 0 | |||||||
⑥ | 20 | 2 | 1 | 0 | |||||||
⑦ | 20 | 0 | 0 | 0 | |||||||
⑧ | 20 | 0 | 0 | 0 | |||||||
合计 | 160 | 5 | 3 | 2 |
昆虫性迷向防治苹果蠹蛾田间试验空白对照区调查记录表
试验设置 | 调查树 | 调查果数 | 6月20日调查 | 6月24日调查 | 8月27日调查 | ||||||
蛀梢数 | 蛀果数 | 防效(%) | 蛀梢数 | 蛀果数 | 防效(%) | 蛀梢数 | 蛀果数 | 防效(%) | |||
空白对照 | ① | 20 | 2 | -- | 1 | -- | 1 | -- | |||
② | 20 | 3 | 1 | 0 | |||||||
③ | 20 | 1 | 0 | 1 | |||||||
④ | 20 | 0 | 1 | 2 | |||||||
⑤ | 20 | 2 | 0 | 1 | |||||||
⑥ | 20 | 1 | 0 | 0 | |||||||
⑦ | 20 | 1 | 0 | 1 | |||||||
⑧ | 20 | 0 | 1 | 1 | |||||||
合计 | 160 | 10 | 4 | 7 |
彰武县苹果蠹蛾昆虫性迷向试验诱捕器诱蛾调查记录表 | ||||||||||||||||
项目小区设置 | 诱捕器编号 | 试验调查日期 | ||||||||||||||
处理区 | 6.19 | 6.26 | 7.3 | 7.10 | 7.17 | 7.24 | 7.31 | 8.7 | 8.14 | 8.21 | 8.28 | 9.4 | 9.11 | 9.16 | ||
新型高剂量交配干扰释放器 + 苹果蠹蛾诱捕器 | ① | 0 | 0 | 0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
② | 1 | 0 | 0 | 0 | 0 | 0 | 2 | 0 | 1 | 0 | 0 | 0 | 0 | 0 | ||
③ | 0 | 0 | 0 | 2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
④ | 0 | 2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
⑤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
⑥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
合计 | 2 | 2 | 1 | 3 | 1 | 1 | 2 | 0 | 1 | 0 | 1 | 1 | 0 | 15 | ||
对照区 | ||||||||||||||||
苹果蠹蛾诱捕器 | ① | 1 | 0 | 1 | 0 | 2 | 0 | 1 | 1 | 0 | 0 | 1 | 0 | 0 | 0 | |
② | 0 | 2 | 0 | 2 | 0 | 2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
③ | 0 | 1 | 0 | 1 | 0 | 0 | 0 | 1 | 1 | 0 | 2 | 0 | 0 | 0 | ||
④ | 2 | 1 | 1 | 0 | 1 | 2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
⑤ | 0 | 0 | 0 | 2 | 2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
⑥ | 0 | 0 | 1 | 0 | 0 | 1 | 1 | 0 | 1 | 1 | 0 | 0 | 0 | 0 | ||
合计 | 3 | 3 | 3 | 5 | 5 | 4 | 3 | 3 | 2 | 1 | 3 | 1 | 0 | 36 |
新型高剂量交配干扰释放器试验区与对照区迷向率与防效对比
试验设置 | 1代 | 2代 | 合计 | |||||||
诱蛾量(头) | 防效 (%) | 迷向率 (%) | 诱蛾量(头) | 防效 (%) | 迷向率 (%) | 诱蛾量(头) | 防效 (%) | 迷向率 (%) | ||
新型高剂量交配干扰释放器 + 苹果蠹蛾诱捕器 | 5 | 64.29 | 15 | 58.33 | ||||||
苹果蠹蛾诱捕器 (CK) | 14 | -- | 3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