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范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时间:2024-07-07 13:06:00
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此文共6512字]

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课七课第一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懂得了如何创造财富,这就为本框的学习如何对财富进行分配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一框如何在分配过程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本着三贴近的原则,我的教学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主。以学生们最喜欢的电视剧进行导入,接着以导入的例子继续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起到连贯的作用,让知识点没有那么零散。在第二目知识点特别是难点讲解时,我利用学生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进行讲解,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学情

作为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阶段,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够,尽管他们对身边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但是对纯粹的经济理论把握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会使学生兴趣不足,所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使他们获取理性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对身边的分配方式进行理性的分析。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分析,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原因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和原因。

在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精神。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抓住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的信念,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只有掌握了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我国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教学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我确定难点的依据是因为高一的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较为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六、说教法

根据教师发挥主导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对本框题充满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状,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我主要采取现在热播的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肖奈与愚公的工资为何相差如此之大来导入我的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情景与政治课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分析“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要安生产要素分配”等问题的时候,通过探究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回答。

(三)案例分析法:在讲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通过询问学生家长家庭成员收入情况的来分析,把教材知识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把事例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说学法

人们常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与尊重学生。”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学法上,我设置了以下几种学法:

(一)小组探究法:在分析讲解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平均分配的知识点时,我主要采取小组讨论探究法,让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分许得出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

(二)比较分析法:在对多种分配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时,最后让学生比较分析出每种分配方式的不同,以加强对知识点理解。

(三)总结分析归纳法:在对于难点重点的解决上运用总结分析法来对难点重点进行突破。

一堂课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教学过程,下面我将谈谈我本节课所设计的教学过程:

八、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接下来我将从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小结—课后拓展四个环节来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我采用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的场景,比较肖奈老板与给肖奈打工的愚公两人的工资为什么不一样从而进行导入新课。之所以采取这个导入是因为学生对该电视剧非常喜欢,扣住学生喜欢并且感兴趣这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又比较生动有趣,又能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的设计主要结合了学生喜欢的明星以及喜欢的电视剧进行导入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

在导入新课后我将把本框题所要达到学习目标列举出来,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阅读课本,对课本的基本知识点进行熟悉,构建教材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1、按劳分配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按劳分配的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同时对导入材料中肖奈与愚公的收入的构成进行拓展进一步的分析,并且让学生根据所给出的一段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出按劳分配的范围以及基本内 ……此处隐藏1241个字……【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相对第一单元较为简单,可从学生身边举例,由身边典型事例出发学生探究,然后抽象出理论知识。

【教学过程】

根据十七大报告,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学生看教材的时候,把调查的情况进行整理归类,写在黑板上,作为教学的事例。)

(一)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要求和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扣除成本、企业留成及上缴国家税收的部分),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四个要点:

①分配前提--在公有制经济中

A 按劳分配只存在公有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

B在公有制的范围还存在其他分配方式,举例说明(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只存在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不只有按劳分配。

②分配依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同工不同酬是由于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劳动收入有差异;另外,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影响收入水平(不是资本、技术、或其他生产要素) ③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④分配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补充两点:

2、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 按劳分配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在公有制经济范围进行。 国家机关、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注意 :劳动者离开公有制经济或退休人员的退休资金不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 公有制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福利性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不体现劳动的质量和数量。

3、为什么坚持按劳分配?客观必然性 当前能不能平均分配,也不能按需分配?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 师总结:

不能搞平均分配,因为平均分配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不能实行按劳分配,因为这要求生产力高度发达,这与共产主义社会相适应。 我国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

1 平阴一中2011级高一政治教案 授课教师: 张欣 授课班级:5---8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原因

4、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按劳分配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小结)第

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

二、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5、按劳分配的地位:主体地位。

因为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结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1)含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2)理解 注意:

分配范围:个体经济 分配对象(内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的余额,既要考虑生活也要考虑生产。 个体劳动特点:个人占有生产资料,他们集劳动者、经营者、投资者于一身,本身要付出劳动,谋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性质: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机器设备、技术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

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的收入。动产包括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股票等的收入;不动产指家庭拥有的房屋、车辆、古董、字画收藏等的收入。

按劳动要素分配: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受雇佣的劳动者)

按资本要素分配: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所取得的税后利润(剥削收入)、储蓄所得利息、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转让技术或以技术入股取得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按土地要素分配:家庭拥有的房屋、土地等出租获得的收入。

练习巩固1:

课本59页综合探究

上述的收入方式主要是按什么方式取得收入?

(显示教材上的三幅图片,分别体现了按什么要素分配)

联系巩固2:

课本p59:学生的活动探究:

小吴的爸爸、妈妈、姑姑、二叔、三叔各体现了哪种收入分配方式? (3)、为什么要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呢?

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③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④这有利于让一切 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一)为什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最终原因;

2、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 平阴一中2011级高一政治教案 授课教师: 张欣 授课班级:5---8 这是由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制度决定的。

3、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4、实践证明,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有利于激发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劳动热情。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板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2、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必然性、意义)

二、多种分配主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此文共651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转转文档网 www.zznbyq.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