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基层反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亟需关心

时间:2024-07-07 13:05:48
基层反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亟需关心[此文共3965字]

基层反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亟需关心

随着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社会岗位的缩减,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出现了失衡,直接表现为部分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机。“五因素”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是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革致使国内各大高校的连年扩招,它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在持续攀升。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为909万人,同比增长35万人,成千上万的毕业大军不断涌向社会,预计到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而社会有限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严重的供大于求成了大学生们难就业的根本原因。以**县为例,2019年高校毕业生938人、2020年高校毕业生1125人、2021年高校毕业生1203人,我县高校毕业生人数也是在逐年增加。

二是大学生就业制度和市场的不完善。我国现有的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虽然教育部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用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系统、完整的机制来保障实施。近几年来,我国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加上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学生不愿意放弃城市户口去村镇工作,导致人才普遍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沿海地區,造成大城市人才拥堵,城镇人才缺乏。此外,部门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同样会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以往的国有企业和国家机构都是毕业生的主要吸收者,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往往企业的环境、声望和福利待遇成为毕业生首先考虑的问题,而随着国企的转型和改革,国家人事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公务员的数量大大减少,即使是这样,部分毕业生选择等待也不愿意进入其他环境就业,这些毕业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选择了自愿失业。

三是高等教育体制不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是适应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大学生的就业制度明显滞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不再是国家分配工作,而是市场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但高校的培养机制却没有市场化。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由于政府对于就业政策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学校设置的专业相似,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随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为了追求毕业率,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经深入的调查研究,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导致人才输出超过市场的需求,为了能够多招学生,不顾专业结构、市场需求,而是立足本校已有的专业和师资力量,什么样的师资开设什么样的专业,什么专业火就开设什么专业,不管本校的实际情况,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就业竞争力下降。高校的教材、教学设施、教学方式陈旧。目前高校的教学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学、应试教育模式为主。以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空有书本上的知识,而无法进行实际应用,从而无法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

四是高校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目前很多颠覆性技术不是在学校里产生的而是在企业产生的,绝大多数企业拥有的技术水平远远高于高等学校,他们所拥有的设备、装备、理念都比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教材要先进。大学应该是引领社会的发展,让学生的思想超前于社会,技术超前于社会然后培养的学生走向才会被社会接纳才能引领社会的发展,但现在是社会走在了高校前面,社会比高校还先进,高校还在用淘汰的教材、设备培养学生。如此这般培养的学生又怎会被社会接纳,必然的结果便是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造成就业困难。

五是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就业持有观望的态度主动少,被动多。虽然我国高校培养方式已经变革,但部分学生的观念并没有一起转变,仍然处于精英化教育时期,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导致有些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就业。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估,对职业生涯也没有规划,导致面临就业问题时,不知该如何选择。首先,面对岗位的选择从众心理严重。不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兴趣爱好,选择所谓的热门行业和岗位,导致某些行业竞争激烈,而另一些岗位却无人问津,造成资源浪费。其次,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遇到没有达到心理预期的岗位就不愿意就业,对于工作有着不切实际的追求,最终导致失业。再次,缺乏创新精神。大学生虽然缺乏社会工作经验,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稳定的职业,进行终身就业。

六是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企业对应届生的需求规模同比下降22%,应届生就业更是首当其冲。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同比增加40万,创历史新高;再加上一些因为疫情离职的、二战三战研究生的、准备换工作的人,整体就业压力增大。与此同时由于国外疫情严重,大量的留学生归国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约874万人,不仅规模最大,而且相比上一年增加40万人,增幅是2012年以来的最大值。在国内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毕业留学生的规模也在逐年增加。2015到2018年,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分别为40.8万、43.2万、48.1万和51.9万,一直在稳步增加。2021年的规模在60万人左右。大量的留学生回国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两者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这块就业市场蛋糕越分越小。

对此建议: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各地区各部门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要政治责任抓紧抓实,以就业服务行动为牵引,以政策服务为着力点,以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为帮扶重点,强化资源统筹、精准施策、兜底保障,用心用情用力把帮扶工作做扎实做到位,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平稳。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着眼于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扎实做好统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政策的落实工作。抓紧制定优惠政策的实施办法为使更多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更加深入地了解促进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加大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突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提高宣传效果。及时对各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进行梳理,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基本内容、享受条件和申请办法,及时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发布,并编印成册,免费发放给大学生和企业,帮助大学生和企业进一步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要抓住大学生创业和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这两个优惠政策的重点,利用案例宣传,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做好政策宣传和阐释工作。

二是要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强化政策保障。各地区政府要统筹相关政策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资源,各部门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共同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合力。其中,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的整合是政府资源整合的重中之重。要协调整合相关行政资源,切实打破部门界限和地区界限,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不同部门、地区间大学生就业信息和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强化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使大学生能了解到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也让用人单位能招聘到满意的毕业生。高校要统筹协调大学生见习制度和实习制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实习情况,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未雨绸缪,使大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岗位对口的实践经历。从当前的制度安排来看,借助已实施的大学生见习制度平台,建立促进大学生实习的长效机制,是解决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

三是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和培养计划。政府要统筹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在转型升级中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通过体制创新构建有利于促进云南经济转型提升的制度环境,切实破解产学研合作的各种障碍,加快创业创新平台的建设,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着力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高校要统筹人才需求规划与大学生培养计划,实现大学生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错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破解这个错位的有效方法,就是要统筹协调人才需求规划与大学生培养计划,实现大学生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要根据云南产业政策的发展规划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站在云南省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现有人才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增强人才需求规划编制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大学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用人需求更有效地实现对接。

四是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校需要审时度势转变办学理念,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助力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比如,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淘汰就业差、水平低的学科专业,促进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匹配,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转化。同时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百万青年技能培训行动”,扩大职业培训规模,拓展新职业培训,提供一批高质量培训项目。组建专业化高素质职业指导师队伍,开展职业指导师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五是高校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和观念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充分发挥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做好基层就业工作对于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推动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基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教育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在高校广泛开展“逐梦青春”就业育人主题活动,让青春之花盛开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积极动员高校毕业生参军,“军队是淬炼青年学生的大熔炉,要引导广大毕业生把参军入伍作为报效祖国直接有效的实践路径,动员和支持更多有志青年到军营建功立业,在兴军报国中唱响青春之歌。”

六是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跟踪服务工作。加快跟进实名服务,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到位、联系到位、帮扶到位,确保就业服务不断线。扎实做好困难帮扶,对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毕业生实施专项帮扶,对因疫情影响求职受阻的高校毕业生、海外留学回国毕业生,提供针对性就业帮扶和求职便利。

当然,高校毕业生要找到理想的工作,终究离不开自身努力。广大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就业方向和就业预期,充分利用好地方政府和高校所提供的各种招聘机会,争取实现顺利就业。需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稳定就业的基础条件也没有变。只要坚定信心、上下协同、精准施策,一定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撰稿人:

2021年9月10日

《基层反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亟需关心[此文共396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转转文档网 www.zznbyq.com 版权所有